作為在中影人教育帶過無數
表演生的老師,這些年看著孩子們在聲樂選曲上走了太多彎路。我總跟他們說,選歌不是找一首“好聽”的曲子那么簡單,它就像一把鑰匙,要能精準打開你身上最獨特的藝術開關。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,表演專業選聲樂歌曲時,那些藏在細節里的門道。
先說說聲音條件這件事。很多孩子一進教室就急著展示高音,仿佛飆到High C才是實力的證明。但表演專業的聲樂考核,從來不是單純的歌唱比賽。記得去年有個嗓音偏渾厚的姑娘,第一次來試課唱《青藏高原》,聲嘶力竭地沖高音,結果氣息亂了節奏也散了。后來我讓她試唱《貝加爾湖畔》,那略帶滄桑的音色反而把歌曲里的孤寂感詮釋得淋漓盡致。每個聲音都有它獨特的磁場,就像有人天生適合低吟淺唱,有人適合大開大合。我們做老師的,要做的就是幫學生找到那片最適合他們聲音生長的土壤。有些孩子天生聲帶閉合能力強,適合選音樂劇里那些爆發力強的唱段;而聲音比較纖細空靈的,像《大魚》這類旋律悠揚的歌曲,反而能讓他們的聲音特質發光。

再談談個人形象和氣質。這一點往往被很多學生忽略,但在表演藝考中,你的形象和歌曲之間必須產生化學反應。曾經有個長相甜美的女孩,非要挑戰《白毛女》里的唱段,她把自己扮得蓬頭垢面,扯著嗓子喊“北風那個吹”,結果評委老師直接叫停。后來換成《小幸運》,她站在舞臺上輕輕哼唱,那種鄰家女孩的清新感一下子就抓住了觀眾的目光。選歌要像給自己穿衣服,不是挑最貴的,而是挑最襯自己的。身材高大、氣質沉穩的男生,唱《我的祖國》這類大氣磅礴的歌曲,舉手投足間都是家國情懷;而靈動俏皮的女生,用一首《賣湯圓》就能把活潑勁兒展現得恰到好處。我常跟學生說,當你站在舞臺上,歌曲就是你向世界展示自我的第二層皮膚。
最后聊聊情感表達。表演專業的聲樂考核,重點永遠在“表演”二字上。我見過太多孩子把歌曲當成炫技工具,高音唱得漂亮,表情卻僵硬得像塊木頭。選歌時一定要選那些能觸動你內心的作品。有個學生從小和奶奶感情深厚,考試時唱了一首改編版的《萱草花》,他唱到“讓它開遍我等著你回家的路上”時,眼里閃著淚光,那一刻連評委都被他帶進了回憶里。這種真實的情感共鳴,遠比完美的音準更有感染力。有些學生性格內斂,適合選《這世界那么多人》這類細膩抒情的歌曲;而性格外放的,像《青春修煉手冊》這種充滿活力的曲目,更能讓他們釋放熱情。

在中影人教育的課堂上,我常帶著學生做“歌曲解碼”練習。拿到一首歌,先不著急開口唱,而是逐句分析歌詞背后的故事,想象歌曲描繪的畫面。曾經有個對音樂劇感興趣的學生,想選《悲慘世界》里的唱段,但對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一無所知。我們就一起查閱資料,從法國大革命講到人物命運,當他真正理解了冉·阿讓的掙扎,再開口唱“Who am I?”時,那種從靈魂深處迸發的力量,連我都為之震撼。
選歌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屬于自己的燈塔,過程或許漫長,但只要從聲音條件、個人形象、情感表達這三個維度不斷摸索,終會找到那首能讓你在舞臺上綻放光芒的歌曲。作為老師,最欣慰的時刻就是看著學生們帶著精心挑選的曲目,自信滿滿地站在考場上,用歌聲講述只屬于他們的故事。希望這些經驗能給正在選歌的孩子們一點啟發,記住,舞臺上的你,比任何歌曲都珍貴。
說明:文章內容來源網絡整理僅供參考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(QQ:1624823112),萬分感謝!